黄浦江的晚风里,阿米尔举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。 这位来自孟买的软件工程师盯着对岸的陆家嘴天际线,嘴里不自觉蹦出一句:"这他娘的比我们媒体拍的壮观十倍!"同行几个印度游客的表情瞬间变得精彩起来,有人点头附和,有人欲言又止,还有个戴头巾的大叔直接黑了脸。 这群印度游客是印巴停火后第一批来上海的旅行团。旅行社原本想带他们看看东方明珠就完事,没想到这群人硬是要求增加行程,从外滩到张江高科技园区,从磁悬浮到老城厢的菜市场,一个角落都不放过。带队的中国导游小王偷偷跟同事嘀咕:"这帮印度老哥看啥都新鲜,连路边煎饼摊的二维码支付都要拍半天。" 在浦东丽思卡尔顿的观景台上,来自班加罗尔的拉吉夫举着单反的手都在抖。这位在印度媒体干了十五年的资深记者,此刻正对着窗外灯火通明的金融中心疯狂按快门。"我们报社上周还在头版说上海经济要崩溃,"他苦笑着摇头,"现在我终于明白什么叫'眼见为实'了。"旁边几个同行默契地没有接话,空气突然变得有些尴尬。 这种认知冲击在印度游客中相当普遍。新德里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夏尔马在参观完上海证券交易所后,连夜给印度财政部写了封长邮件。内容大致是:咱们那些关于中国经济的分析报告,是不是该更新了?据说这封邮件在印度财政部引发了小范围讨论,不过很快就没下文了。毕竟在印度官场,说中国好话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。 印度网友们对这群"叛变"的游客可没这么客气。当阿米尔把在上海拍的视频发到社交媒体后,评论区瞬间炸锅。"中国给你多少钱?""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才是真正的印度精神!""等我们拿下克什米尔,下一个就是上海!"最绝的是有个网友信誓旦旦地说:"视频肯定是假的,中国人都吃不起饭,哪来这么多高楼?"阿米尔气得直接回怼:"你丫来亲眼看看就知道谁在吃土了!"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在印度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。有个印度旅游博主发了条"上海地铁体验"的视频,结果被喷到删号。最讽刺的是,骂得最凶的那批人里,不少都在用中国制造的手机刷着抖音国际版。这种精神分裂般的状态,被中国网友戏称为"真香定律国际版"。 中印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,在历史课本里就能找到端倪。1962年那场边境冲突,印度人记了整整六十年。现在印度军队的征兵广告里,还经常把"保卫北方边境"当成卖点。可现实是,印度边境部队用的望远镜,很多都是中国义乌产的。这种黑色幽默,连印度军方都不得不承认。 不过民间交流倒是越来越热乎。上海最近举办的印度文化节,宝莱坞明星和中国网红同台飙舞的视频在两国都火了。有个印度舞者表演完激动地说:"来之前我以为中国人都很严肃,结果发现他们比我们还爱跳舞!"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,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,在两国官方交流中可不多见。 经济学家们对这种现象倒是见怪不怪。中印贸易额去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,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能装满十条恒河。有印度商人吐槽:"嘴上说不要,身体很诚实。"这话虽然糙,但理不糙。毕竟在性价比面前,什么民族主义都得靠边站。 这种矛盾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最明显。德里大学的学生阿努普是铁杆民族主义者,在网上没少骂中国。结果暑假来上海交换了三个月,回去就开了个专栏狂吹中国基建。同学们骂他"被洗脑",他却理直气壮:"你们骂我的手机也是中国造的,有本事别用啊!"气得教授差点把他赶出课堂。 最逗的是印度媒体自己的骚操作。某电视台派记者来上海拍"负面新闻",结果摄像机不小心拍到陆家嘴全景,画面太美实在剪不掉。最后播出来时,解说词硬是把摩天大楼说成"债务堆积的泡沫",被网友做成表情包疯传。这种"睁眼说瞎话"的功力,连中国小编都自愧不如。 不过要说印度人完全不愿意承认差距,那也不公平。印度铁道部最近就偷偷派人来考察中国高铁,回去就开始琢磨怎么升级自家的"挂票"系统。虽然进度慢得像老牛拉破车,但好歹是个开始。有印度网友自嘲:"我们总说五年超中国,说了六十年,现在连越南都要超我们了。" 这种自黑精神倒是意外拉了一波好感。中国网友纷纷表示:"就冲这份幽默感,印度老哥能处!"两国网民在互怼中居然培养出了奇怪的友谊,这大概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魔幻现实吧。 夜幕下的外滩,又一批印度旅行团在拍照留念。导游小王已经学会用印地语说"茄子",印度游客们笑得格外灿烂。黄浦江上游轮驶过,两岸灯火倒映在水面上,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。这一刻,什么GDP、什么边境争端,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毕竟在美景面前,全世界游客的反应都差不多——先拍照发朋友圈,其他事以后再说。 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一定联系我们 |
图片 王成喜(1940年至今),字原名成林,雅号香雪斋主人,乃...
黄浦江的晚风里,阿米尔举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。 这位来自孟买...
任九推荐 本期任九在1场英冠+1场德甲+2场德乙+1场意甲+1场西甲...